做市商的制度解析【3分鐘搞懂做市商到底做啥的】

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正式登場啦!
是不是一臉懵?
所謂做市交易業務,是指符合一定要求的證券公司為某些證券提供雙邊報價等行為。
而這里的證券公司就是做市商。
是不是還是一臉懵?
別慌,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張飛開了一家酒館。
張飛做生意講究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客戶想要買酒,就按照他標出的價格購買。
同時,張飛不僅賣酒,還做回收酒的生意,
而他報出的回收酒的價格,通常會比他賣酒的價格便宜。
這樣,張飛的酒館就形成既收酒又賣酒的雙邊報價,相當于“創造”了一個市場,
這就是做市。
張飛就是做市商(Market Maker)。
酒的買賣差價,就是酒館的利潤。
在這個例子中,酒就相當于股票,張飛就是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
沒有做市商當然也是可以的。
與做市交易相對應的,就是買賣雙方直接見面交易的方式,
這時候,價格的產生就不是由張飛報價,而是完全根據市場行情和供需決定,交易采用出價高者得,這種方式被稱為競價交易。
競價交易沒有做市商賺差價,看上去挺美。
但現實總是很殘酷,買家和賣家的境遇可能是這樣的:
買家想買的時候買不到,
賣家想賣的時候賣不動,
時間差導致買家和賣家總能完美錯過,或者無法以理想的價格成交,
這就是競價交易中會遇到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而做市商的出現能改變這個狀況!
做市商通過不斷買賣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保證交易的即時性,滿足公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而且,做市商報價有助于強化價格發現功能,保證證券價格的連續性。
但這樣又引出一個問題,
買賣都讓做市商整齊活了,那么做市商制度會不會導致壟斷呢?
由于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所以做市商確實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產生壟斷行為,侵害投資者權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次科創板推出的制度,采用了競價交易和做市商交易混合的模式。
當遇到買賣雙方人數眾多的證券,交易活躍,做市商交易的作用就不明顯。
而對于交易不活躍的證券,做市商的價值就又能體現出來。
一般來講,大市值公司的股票相對比較活躍,而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則容易被冷落,
所以做市商制度可以活躍小市值公司的股票交易,緩解流動性不足或情緒化交易下價格大幅波動。
為了滿足全天大部分時間都能參與報價的要求,做市商自然需要提前為做市業務準備足夠量的股票。
做市商可以用自有的股票,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買入的股票作為做市業務的券源,一般在正式開展業務前,需要逐步買入建倉。
但即使這樣,做市商也可能會遇到準備的股票不夠的情況,
而此時一旦遇到市場大幅上漲,做市商就不得不花高價購買股票以繼續做市,這可能反而會加大市場的波動。
這個問題就像,既然去書店買書太貴,那我們可以去圖書館借書看。
所以,本次制度試點推出了借券機制。
也就是說,做市商可以向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證金融)借入股票,這樣可以降低做市業務的成本。
而中證金融出借給做市商的股票,也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可以是向符合條件的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或者上市公司大股東借來的。
可見,
做市商進行做市交易的券源主要來自3方面:
總之,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機制,是為了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發揮科創板改革“試驗田”的作用。
最后,我們再總結下今天的內容:
本次啟動的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中,證監會核準了14家證券公司作為做市商,涉及42只科創板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