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設立私募基金(民營成立公募基金)

中國銀行發布行動方案 支持上海、南京等地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1)
中國銀行自2019年8月發布銀行業首個長三角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以來,始終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集團區域戰略的執行重點,通過機制創新、業務賦能,有力支持了區域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中國銀行率先發布了《中國銀行支持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金融服務方案》。
根據方案,中國銀行將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主動融入科技強國建設,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堅持“一體兩翼”發展,圍繞“組織體系建設、促進要素高效聚集、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推進科技賦能、助力科創金融基礎建設”等要求,聚焦服務實體經濟,踐行金融供給側精準發力,通過科技金融全要素整合、全鏈條創新以及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研發生產新高地。
探索完善組織構架,優化科創企業服務體系
方案稱,中國銀行將進一步發揮商業銀行主體功能,提升“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綜合服務科技金融的既有優勢,打造商投行聯動的“綜合化”科創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做優全球化服務科技金融的獨有特色,為科創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動能;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協作機制,服務科創企業跨區域發展。
健全科創生態重要參與者金融服務,促進創新要素高效聚集
方案提出,中國銀行將積極為科技創新載體、私募基金、及科技人才量身定制綜合金融服務,為科創企業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助力創新要素高效聚集。
推動科創金融產品創新,增加金融高質量供給
方案提出,中國銀行將加大特色信貸產品供給,加大投貸聯動力度,發揮政府增信機制作用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創新供應鏈投融資模式,加大科技保險產品創新,加大科技租賃產品創新等方面,增加金融高質量供給,滿足科創企業融資需求。
助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方案提出,中國銀行將運用自身綜合化經營優勢,主動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為區內企業在全國性證券交易所上市提供配套金融服務,為區內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提供特色金融服務,為區內企業境內外債券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提供服務,推動科創企業,服務科創企業和科技產業園區等發行供應鏈融資、應收賬款融資、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資產證券化業務,助力試驗區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方案提出,持續加大與政府投資基金的合作力度,探索打造專司科創金融的戰略投資平臺,投早、投小、投科技,聚焦科技領域投資,聚焦初創期、成長期早期科創企業,聚焦長期股權投資。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協同集團內試驗區分支結構和綜合經營公司,聯合交易所、券商、投資機構及中介機構等各方力量,開展跨區域協作,積極探索打造“支持實體經濟、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金融服務生態圈,通過打造生態圈,聯動試驗區內地方政府,組織多種形式的產融對接會,協助試驗區內企業及時對接市場、對接資金,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科技賦能,加快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互促
方案提出,充分發揮中銀金科設立在上海的地理優勢,加大輻射長三角,大力推動科技賦能金融發展。優化金融科技生態,提升科技金融服務精度。夯實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提升科技金融服務寬度。打造征信合作新樣板,提升科技金融服務速度,加快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互促。
主動參與,助力科創金融基礎建設
方案提出,主動對接科創服務平臺,主動對接試驗區內驗區高校、科研院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安徽創新館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平臺等創業服務平臺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完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體系。積極參與科創金融標準建設。服務科創要素新市場,助力科創金融基礎建設。

政策|《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解讀(2)
政策|《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14日對外發布。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意義何在?競泰幫你解讀。明確中長期目標“消費和投資規模再上新臺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綱要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展望2035年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遠景目標。綱要還確定了“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提升供給質量,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完善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取得明顯成效;暢通經濟循環,內需發展效率持續提升。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居民消費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將圍繞進一步提升傳統消費、擴大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倡導綠色消費、拓展農村消費、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方面,大力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其中的一項重點就是要拓展投資空間,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未來一段時期,圍繞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改善供給質量,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更大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將為投資需求合理增長增添持久動力。綱要還部署了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三大重點任務。投資:優化結構,擴展空間在投資領域層面,《綱要》分別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新基建三大板塊提出了具體的任務部署和要求。第一,加大制造業投資力度,鼓勵企業技術改造。一是注重加大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投資力度,并不斷提升對先進制造業的投資,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強制造業投資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二是要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力度,支持企業應用創新技術和產品實施技術改造。政策層面上可以繼續通過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第二,創新完善企業股權、債券融資工具。《規劃》提出:“創新完善制造業企業股權、債券融資工具。不斷創新完善制造業企業股權、債券融資工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科創金融方面,通過科創金融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發展科創金融來幫助企業提高研發效率。從業務實踐來看,儀器設備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研發保險等金融工具的發展創新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研發融資。2022年11月21日,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銀發[2022]260號,簡稱“《總體方案》”)?!犊傮w方案》不僅對金融機構提出了創新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信用貸款等多種類科創金融信貸產品的要求,而且針對科技企業無形資產抵質押品的估值難、流轉難等問題提出了“技術收儲機制”的解決方案。同時,還提出了以“遠期共贏”利率定價機制解決銀行貸款還本付息要求與科創企業收入特征不匹配問題的方案。第三,聚焦跨區域,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重點領域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態、社會民生等基礎設施。在交通領域,要重點關注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強調要圍繞城市群、重點都市圈建立城際鐵路網及城市軌道等。在能源領域,要重點關注電力生產與輸送,優化煤炭產運結構,建設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特別關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如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在水利領域,仍需關注跨區域的引調水工程,防洪大堤建設以及大型海水淡化設施建設等。在物流領域,重點關注“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在生態環保領域,重點關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其中,生態保護補償涉及跨區域的生態環保責任、財力補償的劃分,對地方財力也會有影響。在社會民生領域,主要涉及醫療、教育、養老、嬰幼兒、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基礎設施完善,上述領域可能成為未來政府投資的重點方向。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背景下,特別需要關注公共服務的下沉,如縣級、鄉鎮醫療資源及設備、基層辦學、普惠性養老、縣級文化設施等。第四,布局信息、融合、創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重點,進一步推動信息智能場景的運用。二是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重點以數據與交通、能源、生態、水利等方面的融合建設。如新基建與交通物流、能源等領域深度融合,新基建與公共服務領域融合,大數據技術與物流領域深度融合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好的進展。三是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毒V要》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贝龠M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是要發展現代農業。重點工作包括:優化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二是要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實現路徑包括:促進數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傳統產業匯聚;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對于再制造產業,《規劃》提出要規范發展。三是優化區域產業產能布局。重點是支持石化化工、鋼鐵等重要基礎性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不斷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等,支持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稟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優化區域產業產能布局的工作安排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相呼應。配套改革:消費、投融資與營商環境在配套制度層面,《綱要》主要對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要求。第一,以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為重點,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重點領域涉及服務消費領域、自然壟斷服務領域、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對于服務消費領域,放寬準入限制?!毒V要》提出:“實施寬進嚴管,對可以依靠市場充分競爭提升供給質量的服務消費領域取消準入限制?!贝伺e將在服務消費領域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供給。第二,投融資體制改革將分別從擴大民間投資、政府投融資等角度入手。從擴大民間投資來看,根據國家發改委披露數據顯示,自2012年有民間投資統計口徑以來,全國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始終保持在55%以上,是投資的主力軍。根據《綱要》,一是要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領域建設;二是鼓勵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三是鼓勵和引導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從政府投融資來看,一是持續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對補短板領域支持力度;二是有序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健康發展,通過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三是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第三,完善投資管理、健全項目融資機制。在投資管理方面,投資管理主要以審批制度改革為主,包含完善審批流程、制度間銜接、法規制度等,結合信息技術優化投資審批流程。同時,從項目監管來看,通過投資審批數據部門間共享,更能加強投資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在項目融資機制方面,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提供更多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第四,為吸引高質量外資,進一步優化國內營商環境。根據《綱要》,未來我國營商環境優化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三個方面。其中,在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方面,“加強數據、知識、環境等領域產權制度建設,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边@表明,伴隨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全球對數字要素保護訴求與日俱增,加強數據產權制度建設有助于提升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