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毛大受歡迎【在書中越來越多神秘的記載,被證實】

《山海經》的內容值得討論與激辯,就連其作者都同樣存在著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夏朝的大禹。
相傳,上古時期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大洪水,大禹為了還百姓一個美好的家園,便踏遍九州各地,查看山川水勢,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治理了洪水。
在此之后,為了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治水資料,大禹便將自己所繪制的地理圖與見聞編輯成冊,形成了如今的《山海經》。
《山海經》中的奇門異獸
《山海經》里記載了這樣一種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說這種魚在西海上行走,在東海里游泳,長著鳥的翅膀,會飛。
而這種在《山海經》稱之為文鰩魚的生物,其實就是我們在海里常見的飛魚。
真實的飛魚胸鰭相比于別的魚格外發達,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
飛魚游動速度極快,并能夠跳出水面十幾米的高度,隨后展開魚鰭,能夠在空中滑翔數百米。
而飛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且通常夜間飛行的特征與習性,也與書中描繪驚人地吻合。
《山海經》里還有一種名為“豪彘”的異獸,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說的是它像豬但是毛是白的,毛就像簪子一樣粗而且末端是黑色的。
這種異獸其實就是豪豬。
“公共怒觸不周山”是《山海經》里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中學課本中也有收錄這篇文章。
關于不周山,書中記載為“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
而我們比對世界地圖就可以知道,所謂的“西北海”,就是亞歐大陸西北方的地中海,那么西北海外的大荒之地,指的應該是北方呈現出荒漠景觀的非洲。
而在非洲,也恰巧有這么一座裂開卻不合的山,也就是東非大裂谷,那負責鎮守以讓人無法通過的“兩黃”,就是撒哈拉沙漠。寒暑河,指的正是從中穿過的尼羅河。
《山海經》傳到了美國
法國學者維寧觀點更為新奇,認為《山海經》中有部分記錄是圍繞科羅拉多大峽谷而展開的,它敘述了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和墨西哥灣地區在內的美洲地理。
與之思路近似的是美國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她根據有限的《山海經》英文譯本,進行了一些實地考察。
她按照三華里折合一英里的方式,考察了四條美洲山脈,發現《大荒東經》及《東山經》等章節記錄的山脈,跟北美洲地圖上的各山峰有驚人的對應關系,她把這些奇妙的發現繪成地圖。
寫出了一本十分有趣的“山海學”著作,中譯名為《幾近退色的記錄》。
默茨認為,《山海經》相當精確地描寫了美國內華達山脈的黑曜石金塊,舊金山灣的海豹,以及會裝死的美洲負鼠。
《大荒東經》里的第一句話是,“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意即:東海之外有一個巨大的裂谷,“大壑”就是“大裂谷”,那里是“少昊”的國家。
“少昊”就是朝陽神,或者說,早晨的太陽。默茨認為,此處所指的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壑”即峽谷,“少昊”在此扮演的是一個象征,指太陽升起的地方。
她甚至認為“扶桑”指的就是玉米,是中美洲特有的作物。
此外還提到,所謂會裝死的美洲負鼠,就是《山海經》中記錄的稱為“犰狳”的動物。
這個犰狳,《山海經》里是這樣描寫的,說它形似兔子,嘴巴很尖,像鳥一樣,黑色眼睛像貓頭鷹,尖細的尾巴像蛇,一見人就裝死。這可以說是精確地描寫了美洲負鼠的長相,分毫不差。
有很多人會擔心《山海經》的文言文難懂,所以很少看,但現在就有一本《山海經》就以白話文為主,不管是給孩子讀孩子自己看,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
配有全白話文的注釋翻譯,便于理解。全書共有6冊,并配有書盒包裝,十分精致,可用于收藏。而且書盒上下用布條包裹,長期存放不易磨損。
另外每一章節都有相關附圖,生動形象,更加便于理解,故而也適合小孩子課外閱讀,以便于增長視野,拓寬知識。
一套書總共98元,里面有6本,平均每本書才不
到20塊錢,也就一杯奶茶的錢,超級劃算。